首页 栏目首页 > 基础 > 正文

夜雨丨王承军:一束阳光

一束阳光


【资料图】

文/王承军

车在蜿蜒曲折的山村小道上颠簸了三个小时,年近八旬的父亲一眼不眨地望着车窗外,生怕漏掉散落在公路旁的每一处农房,口里一直在嘀咕:变了,找不到了。

其实父亲的双眼做过青光眼和白内障手术,视力并不好。我尽量把车开得很慢,以便父亲能够清晰地扫描不断“后移”的民房。寒风卷裹的落叶一阵紧似一阵撒进车里,父亲却毫不在意,一脸的兴奋。

临近中午,目标没有出现。我把车停在一老乡的院坝,索性让父亲清理线索,然后根据线索再向附近的人家打听。父亲从车上下来,仰望天空,缓缓地说:我欠他一束阳光。什么,欠他一束阳光?我一惊。从小到大,我只听说过欠人情,从没听说过欠阳光。面对我和妻子的疑惑,父亲在沉郁中向我们道出了50年前那段关于一束阳光的往事……

上世纪70年代初的那个特殊时期,父亲因为被人诬告,受到不公正对待,被关进了“牛棚”。父亲倒是从容,离家时悄悄揣了一本《说岳全传》。他暗想,学习之余可以拿出来看看,然后与其他同志分享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。父亲住在一间没有窗户的茅草房里,一日三餐由民兵连长送。带来消遣的书因煤油限量供应不能长时阅读,父亲陷入深深的苦恼中……

有一天,父亲突然发现屋顶上现出一团光亮。不一会儿,一束阳光由弱到强直穿屋顶倾泻而来。说到这里,父亲先前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,声音高了八度,语速也变快了。他若有所悟:人处在黑暗时,根本就没有方向感和归属感,有了阳光就好像看到了希望。

尽管每天这束阳光在屋里逗留的时间不到三个小时,但是父亲看到了碧蓝的天空,也知道了日升月落的更替,更重要的是读《说岳全传》再也不担心缺煤油了……

“天窗”的突然出现,父亲起初以为是山里的野兽寻找食物扒开的。直到下雨,父亲才发现“天窗”原是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做成,他估计是那位淳朴的民兵连长为他开的,父亲一阵感动。不久,父亲的问题被调查清楚,离开屋子的那天,父亲向屋顶望了望,向民兵连长千恩万谢,并执意要把《说岳全传》送给他。民兵连长告诉父亲他不识字,让父亲不要再说什么,赶快收拾行李回家。回家后的父亲不再提起这件事,也许藏在心里是对这位好心人最好的保护。

时光荏苒,岁月如梭。一晃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。父亲始终难以释怀,一心想找到帮他送进阳光的人。几经周折,终于打听到了这位神秘人,他姓冯,是邻村的一名代课老师。当他得知父亲的茅草屋没有开窗,而看守父亲的民兵连长恰是他的学生,他要这位学生对父亲好点。冯老师亲自找了一块一尺见方的玻璃交给学生,要他在屋顶上安一扇“天窗”,让阳光照进来,否则太压抑了。就这样,民兵连长按照冯老师的要求,在一个夜晚为父亲开了一扇“天窗”。

得知真相的父亲,执意要当面感谢冯老师。碍于当时的交通不便,父亲先去了几封信,但均被退回来,要么地址不详,要么查无此人。后来父亲又亲自走了一趟,了解到冯老师曾经代课的村小已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撤销了。冯老师后来回家务农,不久便外出打工。当时我们家经济条件不好,为了一家人的生计,父亲停下了寻找的步伐。从此,冯老师就成了父亲心中一直追随的那束阳光。

一阵急促的摩托车声由远及近,把我和父亲拉回继续寻找冯老师的焦急中。热情憨厚的小伙向我们打招呼,当他得知我们的来意后,叹了一口气,遗憾地告诉我们,冯老师已于上世纪90年代末因病去世了。

父亲一阵沉默。在小伙的带领下,我们来到荒草丛生的坟前,父亲伫立良久,满怀歉疚地说:“冯老师,感谢来迟了,只有你懂我,咱们后会有期。”说完向冯老师深深三鞠躬。

(作者系中国电力作协会员)

版面欣赏

编辑:朱阳夏

责编:陈泰湧

审核:冯飞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